close

30 July

提升注意力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自从钟小妹不肯冷静地喝奶开始

我就到处(Google)了解情况+寻找解决方法

爬文时读过各种说法和解释

昨晚睡前看到了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

就copy下来了

(猜此作者也是参考几份来源,整理成一整份)

让我copy这份留下做参考的主要原因

是文章内容延伸到了“专注力”的课题

 


 

http://panguin1972.pixnet.net/blog/post/27276616-成功教養│讓寶寶更專心

五個月的寶寶,開始進入「不專心」的階段了。
喝個奶奶一定要東張西望、躺在床上玩個手手,也要東張西望,
「東張西望」已成為寶寶的標準作業程序。

餵奶時其實有點辛苦,不專心喝奶的情況,
不但餵的時間會拉長、抱著的時間也會拉長

這時候的我們,應該要開始學習如何訓練讓寶寶更集中注意力。

提升注意力 零歲起就要開始培養

有個媽媽抱著八個月大的孩子,憂心的請教醫師「是否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也有個小孩雖然才出生三個禮拜,
卻被經驗豐富的職能治療師從行為表現觀察到有「注意力不足」的隱憂。

長久以來,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常是父母所擔憂且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因為意識到注意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石,
根基打得好,孩子的各項能力才能得到好發展。
提醒父母,讓這項扎根工作始於零歲,將是你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幼兒的先天氣質中,有一項是指「專注力」,
這固然是與生俱來的表現,但也能在後天透過適當的教養,而讓能力更加提升,
當然,最好把握從零歲開始培養,
讓良好的注意力為孩子順利開啟日後的學習大門!

很多父母常覺得孩子「怎麼坐不住,就像一隻動來動去的毛毛蟲……」、
「為什麼玩玩具時,玩沒多久就要換一個……」,
其實對零至三歲的孩子來講,好動才是天性,而且他們不是沒有注意力,
只是延續時間不長,而且表現方式並非如家長所想像的「安靜的做什麼事」。


認識注意力

大人所說的「專心」,就是「注意力」,總認為是「目不轉睛的做一件事」,
但對小孩來說,因為「專心」才會頻頻轉頭。
臺安醫院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表示,最大的差異在於,
大人有能力「選擇性關閉不必要的刺激」,但是孩子年紀還小,沒辦法這樣做,
尤其年紀愈小,「對感官刺激的專注自然高於認知學習」。
她舉例,大人念故事給小孩聽時,若有一隻鳥從頂上飛過,
大人不受外在影響而繼續講,但小孩卻馬上轉移注意力至那隻鳥身上。

對孩子而言,注意力就是能夠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
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
台北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翁菁菁補充,
注意力還包括自我控制能力,
「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需要從經驗中學習、思考而來。
雖然這項能力要到六、七歲時才有所展現,
不過,從小即需透過「延遲需求」訓練孩子學會「能等待」。
注意力與神經發展的關係

童綜合醫院副院長遲景上表示,在媽媽懷孕晚期,
胎兒的腦細胞數目發展已達高峰,在「量」的差異性,每個人相去不遠;
嬰兒出生後,腦細胞的發展著重「質」的提升:
成熟度愈高、連結網路愈豐富且快速,這部分的表現因人而異,
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外,後天是否提供孩子足夠的刺激以活絡腦神經的連結,
更是影響關鍵。

遲景上醫師指出,大腦依功能主要有三大部分:大腦、小腦和腦幹,
主要掌控中樞位於大腦;而大腦皮質又可分為四區:
額葉、頂葉、顳葉與枕葉。
每一項進出大腦的訊息會透過額葉與大腦中視丘核的合作,
傳遞到人體神經的各個角落,但在過程中,
還需要腦幹(過濾不必要的訊息)和小腦(持續提供協助)的幫忙。
因此,額葉的功能完善與否,決定了注意力是否夠集中!
若是功能不佳,有易分心的現象;
如果有損傷,則有令家長頭痛的「過動症」問題。


額葉發展好‧控制能力佳

由於人類對於衝動或專注力的控制,取決於前額葉的控制中樞,
如果前額葉的發展不足,有一大部分表現在專注力無法持續,
造成學習不佳、自信心低落,甚至慢慢有些情緒問題,進而封閉自己。
遲景上醫師指出,影響額葉發展的生理因素包括:

1.構造有無受損:
如果額葉皮質受損(如腦膜炎、腦外傷)的話,就會影響行為能力。

2.知覺感覺是否正常:
接收各項感覺(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的神經正常與否,
影響身體的操作與思考的困難。

3. 成熟度:
隨著年紀增長,成熟度會日益提升。換言之,年紀愈小,成熟度愈不夠。



影響額葉功能的生理因素

額葉功能不佳時,會影響注意力的表現,遲景上醫師提出以下三種狀況易造成額葉功能不佳:

1. 身體不舒服:
當人不舒服時,會影響知覺感覺的表現,
因為腦幹當下接收的訊息以「不舒服的感受」為主,
其他知覺感覺的訊息被當成雜訊而排除,
進而使額葉所接到的訊息與平常不同,自然做出與平日不同的判斷與指令。

2. 睡眠品質不佳:
睡眠分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及快速動眼期睡眠,
非快速動眼期與生長發育有關,品質好壞影響生長狀況;
而快速動眼期則與認知發展有關,
如果受到干擾,醒來後,就會覺得沒睡飽、注意力不能集中。

3. 腦部病變:
如腦膜炎、腦炎等病變,造成腦組織受損,必然影響其功能。

翁菁菁醫師指出,注意力並非指孩子能夠長時間持續做某一件事,
而必須從「持續」、「分心」與「轉移」三層面來講。

「持續」:
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一件事物時,能維持多少時間。
翁菁菁醫師說,根據研究,成人對一件事的持續時間也不過才40〜50分鐘;
至於幼兒表現,遲景上醫師表示,一歲前的嬰兒約短短幾秒,
一歲以後用年齡乘以二,即一歲約兩分種,兩歲為四分鐘,以此類推。
(另有一說,兩歲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長度大約為七分鐘,
三歲約為九分鐘,四歲約為12分鐘,五歲約為14分鐘。)

「分心」:
是指受外在因素干擾時,是否就此被吸引或不受打擾。
如兩個孩子原本聚精會神的玩著小火車,
突然門鈴響起,一個繼續玩,一個則迫不及待衝向門邊,即易受外界打擾。

「轉移」:
是指可以適當彈性的轉移注意力的能力,而不會固執於同件事上。
如孩子原本在看繪本,媽媽喊「吃飯」,
有的孩子能很快放下繪本去吃飯,有的卻堅持一直看,難以配合媽媽的步調。

整體而言,有品質的注意力,不只在於時間長短,
還要看是否容易受到干擾而分心和轉移注意力的能力強弱,過與不及都是問題。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強調,
所有表現都必須出自孩子的內心,一切才有意義。


【提升注意力的20個方法】

1.單純的環境:
玩具最好一次給一種,太多玩具反而令他容易分心。

2.規律的作息

3.均衡的營養

4.足夠的睡眠

5.按照孩子的步調:
如果看出是孩子喜歡的活動,就讓他玩久一點,這正是他展現注意力的時候。
與其催促孩子,不如放慢自己的腳步。

6.父母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卻邊看電視邊吃飯,孩子很難不學父母的。

7.動靜皆有的活動:
6M以前的北鼻動態活動較少,父母可以幫忙他做些肢體伸展或抱著他走走。
學步期的寶寶想要到處探索,
父母就要慢慢引導他從事靜態活動如看故事書、下棋、玩撲克牌、塗鴉。

8.多從事戶外活動

9.找出孩子的興趣:
興趣愈濃,集中的注意力愈容易形成,甚至偶爾能以「剝奪」當做處罰,
如孩子喜歡玩小火車,那天不乖時可以處罰他不准玩小火車。

10.讓大腦有休息的機會

11.一次只做一件事

12.操作型的遊戲:
例如選擇要用手操作會出現聲光效果的玩具,可吸引其注意力。
或是請孩子幫忙做簡單的家事,把收好的衣服放到某處,挑選出某色的衣服,
折疊簡單的衣物,由簡入繁慢慢學習。

13.多用開放式問句:
與孩子說話不要用YES或NO的選擇題,
應該開放式問句提供孩子思考的機會,透過思考答案培養注意力。
例如「想吃飯還是吃麵?」,讓他花點時間想你的問題並能自主選擇。

14.漸進式延長學習時間:
不要奢望孩子的注意力能一下從2分鐘躍進到10分鐘,
逐次以10秒增加,時間久了也是可觀的成績。

15.適時安撫情緒

16.簡單明確的指令:
與其說「你乖一點好好吃飯」,不如說「吃完15口飯,你就可以去玩了」,
這樣他會注意自己吃了幾口飯,而不是猜測什麼才是媽媽要的「乖一點」。
父母常用「等一下,我們要做...」來提醒孩子,
但對沒有時間觀念的幼兒而言,不如說「這首兒歌唱兩遍,我們就要...」,
因為等一下可長可短,今天的等一下可能是5分鐘,明天卻是15分鐘,
沒有明確標準,孩子很可能因為拿捏不定而被責罵。

17.減少接觸三電的時間:電腦、電視、電動遊戲
「三歲以前平均每天看一小時電視,到七歲時,無法專心的可能性會提高10%」,
因為電視的節奏太快,習慣了既快速又強烈的聲光效果,
孩子對於靜態的學習就沒有興趣,真要讓孩子看電視,
應避免選擇畫面跳動過快的節目,像「天線寶寶」,速度慢且一再重複的內容,
才適合牙牙學語的孩子,當然再好的節目,
每天也不要讓孩子對著電視超過一小時。

18.培養自制力

19.了解發展狀況安排活動:
會講話的孩子可以請他傳話給爸爸,
會走路的孩子可以請他當快遞把東西拿給爸爸。

20.避免任意干擾孩子:
其實孩子最大的干擾源往往是父母,因為大多數的父母會隨自身喜好做事,
當他玩正高興時,隨口一聲「吃飯了」,就要他放下手邊的遊戲,
不然就是一會兒問「要不要喝水」,不斷干擾孩子,
終會讓他分心而一事無成。


【及早發現問題,調整教養方式】

★三歲以前如有下列情形,家長們要多注意了。
1.在熟悉的環境中,即使出現陌生人,也一樣跑來跑去,動來動去。
2.去大賣場時常四處走動,不注意時可能就不見了。
3.在家吃飯時,不能乖乖坐在椅子上。
4.面對面跟他說話時,眼睛四處看四處飄。


【愈玩愈專心】

玩具挑選建議:

◎0~3個月(躺臥階段)---
掛在床邊的玩具、會發光及發聲的玩具。

◎3~6個月(轉身階段)---
可放入口的玩具、碰到時會發聲的玩具、具不同材質與觸感的玩具。

◎6~8個月(會坐階段)---
需要用手操作的玩具、操作時會發聲的玩具、需要使用手指的玩具。

◎8~12個月(爬行階段)---
可移動的玩具、具有特殊效果的玩具。

◎13~18個月(學步階段)---
工具性的玩具、可以模擬的玩具、需運用身體動作的玩具。

◎19~24個月(學步階段)—
角色扮演的玩具、可以認識各種生活週遭事物的玩具。


親子互動遊戲:
◎0~2個月:
父母將臉貼近孩子約30cm內,邊發出聲意吸引北鼻注意,
邊左右晃動,讓孩子試圖轉動眼睛跟隨。

◎2~4個月:
1.讓北鼻趴著,爸媽拿著玩具在前面引誘孩子做抬頭的動作。
2.爸媽對著北鼻說話,並露出笑臉,讓他模仿「笑」的動作。
3.在嬰兒床上擺放小玩具,讓北鼻伸手去抓去撈。

◎4~6個月:
1.當北鼻翻身趴臥時,
可以在他周圍伸手摸不到卻看得到的位置擺上他喜歡的玩具,引誘他撐起身體看。
2.對著北鼻發出「ㄅ」、「ㄇ」、「嘟」的聲音,可以刺激北鼻的發聲練習。
3.這時候手掌一抓一放的動作會讓北鼻覺得有趣,
因為他在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建議可以準備手掌大的玩具給他玩。
4.在嬰兒床上掛著能自動轉來轉去的玩具,看著叮叮噹噹的玩具,讓他練習追視。

◎6~9個月:
1.敲擊就能發出聲音、亮光的玩具,對這時期的北鼻是最好玩的。
2.準備一些小玩具能讓北鼻練習抓握與控制。
3.在北鼻視線所及的地方放置玩具,讓北鼻想辦法爬過去拿,是引誘爬行的好辦法。
4.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他,這時的北鼻除了哭以外,
已經能用哭以外的方式表達需求,如看著或手指著想要的東西。

◎9~12個月:
1.讓寶寶坐或趴在大床上,朝他滾動小玩具,讓他把玩具扔回來或是滾回來。
2.盡量將空間清出來,讓寶寶盡量的爬行。

◎13~18個月:
1.朝不同方向滾球,請孩子以走或爬的方式撿回來。視覺追蹤能力。
2.開始教導寶寶認識身體各部位,並慢慢的請他指出正確對應位置。
3.媽媽學做各種動作,如叉腰、拍手或模仿動物(可在次數和速度做變化),
讓寶寶跟你一起做。
4.讓孩子依活動需求,找出自己的常用物品。
如洗澡要找換洗衣服、外出要帶杯子帽子濕紙巾等,帶領他收拾放入背包中。
5.準備幾種寶寶熟悉的玩具,逐一放入袋子中,
讓寶寶憑手感抓出媽媽指定的東西。

◎19~24個月:
1.親子趴在地上,互相朝對方丟球,
誰漏接就要爬起來負責撿球交給對方,再重複遊戲。視覺空間及前庭平衡訓練。
2.讓寶寶將積木依顏色分類進行配對,
也可以用撲克牌來依紅黑、花色、數字由簡單到複雜的進行分類並學會1~10。視覺刺激、大小肌肉精細動作、顏色認知。
3.利用廢紙揉成球狀,互相丟擲或讓寶寶朝指定方向丟擲,
慢慢的視其能力請他丟入指定的筒子中。觸覺、手眼協調。
4.擺放幾樣東西,然後請孩子閉上眼睛,媽媽收起其中一樣東西,
讓寶寶指出什麼東西不見了。視覺刺激、觀察及記憶訓練。
5.玩「一二三木頭人」,訓練孩子透過聽覺引導自己的動作,
促進大小肌肉的協調,進而學會衝動控制。聽覺刺激及身體控制。

資料提供╱遲景上醫師  整理╱李藹芬 bobo小天才雜誌2008年10月




很多父母總會感嘆孩子總像一隻毛毛蟲動來動去,似乎怎麼也坐不住,
讓人看得眼都花了,也因此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個「過動兒」而前來就診。
其實,對3歲以下的幼兒而言,
並不會特別針對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進行確立診斷,
但是若能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訓練,卻能有效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


體力無處發洩‧變身難帶小孩

(個案一)
敏敏是個一歲半的小女娃,因為總是坐不住,吃飯時跑來跑去,
外出乘車時也無法安坐在安全座椅上;
雖然給了她很多的玩具,也不見她有很喜歡玩的樣子,一天到晚就想往外跑,
因為白天是祖母在照顧,面對活力充沛的敏敏,
祖母愈來愈覺得她很難帶,於是讓媽媽帶來就診。
經了解,敏敏的家境富裕,白天在祖母家時,祖母很疼愛敏敏,
幫她做了很多事情,而且祖母捨不得讓敏敏哭,
因而很順從敏敏,從不要求她坐下來吃飯或坐安全座椅;
加上祖母家可自由活動的空間不大,不能讓敏敏隨心所欲的探索,
而祖母年紀大,也沒有體力和意願帶敏敏外出走走,
敏敏因無處可發洩體力,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不停地動來動去……,
久而久之,成了祖母眼中的「難帶小孩」。
在為敏敏評估天生氣質後,她的確是比較活潑,卻不致過動,
問題的癥結點在於一歲半的敏敏正值活動量需求高的年紀,
想要獨立行走、自由攀爬,以探索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
只是環境並不允許她這樣做;
而主要照顧她的祖母因年紀大,無法常常帶她到公園玩玩,
讓她發洩體力,接受多元環境的刺激;
即使有不少很貴的玩具,也因少了大人的陪伴,
而無法吸引敏敏耐住性子玩個幾分鐘,
且太多的玩具也讓敏敏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在一樣玩具上;
所有敏敏想做的事全不被允許,
最後,讓她只能拚命地按各種電器或遙控器的開關。
敏敏需要的只是有人陪她活動,不論是玩玩具,
或帶到公園在足夠的運動空間伸展肢體、消耗體力。
而生活上的行為規範,如上車要坐安全座椅、吃飯要坐在桌前自己吃等,
皆需要從小培養,以堅持的語氣,清楚的規定,
在相信孩子能達到的範圍內去要求及鼓勵。


生活習慣不佳‧加深負面影響

(個案二)
三歲的達達剛進幼稚園,幾乎是每天遲到,
老師講故事時,他總要走來走去;大家都在午睡,獨獨他不肯睡;
只要同學不小心碰到他,就立即有激烈的情緒反應;
對於老師的交代總是有聽沒有到,做事情都是做一半,無法輪流等待。
面對精力旺盛的達達,
老師建議父母不妨帶達達至心智科就診,了解孩子到底怎麼回事?
經評估後,達達的確有一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特質,
只是父母未曾留心且在生活中透過行為訓練,讓這些特質的影響降到最低。
如達達總有旺盛的活力,當忙於工作的父母晚上八、九點回家時,
親子一起玩段時間,他還不肯去睡覺,上床時間往往拖到很晚,
隔天因為睡不夠就無法起床,可是父母又要急於趕上班,
不得不把還想睡覺的達達挖起來並送到幼稚園。
過程中少不了責罵及代勞,到了學校,睡不飽的達達,處在精神不足的狀態下,
自然無法有足夠的精神聽老師講故事或與同學玩耍;
等到中午要午睡時,達達又因為園所好玩的事很多,興奮的不想睡覺,
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達達的情緒無法得到適度的調適,
對事情做出來的反應自然讓人無法接受。
達達活動量大,在家闖禍的機會也多,碰到因工作疲累而情緒管理不佳的父母,
當然常常被挨罵,時間一久,對自己沒有自信,挫折忍受度低,
影響學習的動機,無形中放棄更多的學習機會;
而父母對他動輒責罵的行為模式,則讓他「學習」用在對外人的態度上,
造成與同學相處的困難。

【文/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治醫師 何淑賢】

 


 

讓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

學齡前的孩子身心發展還不成熟,注意力總是無法集中,
而常不自主地分心在別的事物上。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注意力不集中,
絕大多數是由於在幼年時期未能得到正確的培養所致。
注意力不集中,對孩子將來的學習會產生很大影響。
因此對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糾正和克服是必要的,
父母首先應該瞭解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孩子不專心,注意力分散,通常有兩種表現:
表現一:注意力不能長時間專注於一件事,注意的目標經常轉移。
表現二:心不在焉,常沈浸於白日夢而忘記眼前的事情。
第二種表現的孩子其實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將注意力放錯地方。


學齡前孩子專心時間有限

學齡前孩子的注意力是由無意逐漸發展成有意,
同時,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是不斷增加的。
研究顯示,孩子專心的程度與年齡成正比:
2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平約為7分鐘;
3歲約為10分鐘;4歲為12分鐘;5歲為14分鐘。

孩子年齡愈大愈懂得將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逐漸增加專注的時間。
因此,判斷孩子是否專心,應依據孩子年齡的專心時間長度,
而非依據家長的主觀感覺。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原因解析

環境原因─外界干擾
幼小的孩子注意力形式以無意注意為主,
一切新奇多變的事物都能吸引他們,干擾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
如環境的色彩、聲音、來往的人車等都可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生理原因─身體疲勞
孩子神經系統的耐受力較差,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或從事一種單調的活動,
容易引起疲勞,晚上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玩耍,不督促孩子早睡早起,
造成孩子睡眠不足,第二天孩子的注意力也無法集中。

心理原因─孩子對某些事物不感興趣
家長要求孩子所做的事過難會使孩子產生害怕的心理;
過於容易則不能吸引孩子,這些都不利於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介於兩者之間的事物,才最容易引起和維持孩子的注意。
記住孩子只對他感興趣的事物集中注意力。

年齡原因─注意轉移能力差
由於年齡的關係,孩子注意力轉移的能力有限,
因而常常不能根據需要及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應該注意的事物上。
如果事前的活動量過大,刺激較強,孩子過於興奮,
便很難將注意力轉移到後面的活動上,更容易分心。



疾病也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

感覺統合失調是由於遺傳、環境等原因,使寶寶不能把感覺學習獲得的資訊,
經大腦統合整理為指揮身體正確行動的運動計劃。
無法將注意力集中是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之一。

聽覺、視覺障礙,貧血、鉛中毒,也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由於疾病原因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父母要帶孩子儘早去醫院檢查,
及早進行治療,以免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



防止孩子分心 父母從旁協助

1.排除干擾
當孩子從事某種活動時,周圍的環境要儘量保持安靜,
而且要確保孩子對所處的環境必須熟悉。
大人講話聲音要儘量減低,最好以動作暗示,以免干擾孩子的活動。
房間內要杜絕噪音。
面對馬路的房間,或坐落在鬧區的房間,可以厚窗簾隔音;
條件許可的話,也可以鋪設地毯,因為厚窗簾和地毯的吸音效果很好。

2.作息時間要合理
要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讓孩子的睡眠充足,
確保孩子可以精力充沛地從事各項活動。

3.安排活動符合孩子的興趣
按照孩子興趣安排活動,不要逼孩子去做他毫無興趣的事情。
只有引起孩子強烈興趣,才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慾,
培養他的學習興趣,促進他集中注意力。

4.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玩具
許多父母習慣把孩子的房間布置得五顏六色,玩具堆成堆。
孩子最容易被形象性較強的事物所吸引,
這些複雜的布置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利於孩子的學習。

5.讓孩子既動手又動腦
積極的智力活動(動腦)和實際的操作活動(動手)有利於維持注意力。
動靜結合能預防孩子長時間從事單一的活動(如只動手或只動腦)而引起的疲勞。

6.交互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完成任何有目的活動所必須的,
但有意注意需要較強的意志力,容易引起疲勞。
3~6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長時間保持有意注意。
因此,這個時期孩子以無意注意為主,任何新奇多變的事物都能吸引他。
成人必須靈活地掌握方法,不斷地變換孩子的兩種注意方式,
使大腦的伸縮活動,既能做好某件事情,又不至於過度疲勞。



注意力集中訓練法
專心其實是一種可以訓練、學習和培養的行為習慣。


年幼的孩子

*對於年幼的孩子,可以從說一則故事開始,然後不斷地增加數量來加以訓練。

*為孩子讀故事時,媽媽可以用手指指著書上的字,讀到哪就指到哪,
讓孩子的注意力跟隨媽媽的手指堅持下去。

*和孩子一起玩聽覺遊戲。
媽媽說:「鼻子在哪裡?」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馬上指出鼻子的位置,
還可以指眼睛、耳朵、嘴巴等等。透過和孩子一起遊戲,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年齡較大的孩子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鼓勵他們做有興趣和可勝任的工作,
並且做完一件以後再開始做另外一件,投入的時間逐漸增加。

*穿針引線。
可以讓大一點的孩子做穿針引線的遊戲,媽媽在縫補時,不要怕孩子扎到手,
可以讓孩子為你穿針引線,這是一個很精細的動作,可以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拼圖。拼圖是大人、孩子都喜歡的遊戲。
父母為孩子買拼圖,可從100塊開始,逐漸增加塊數和拼圖的複雜程度,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會不斷增加,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很有效。

*找數字。在空白紙上不規則地寫0~20或0~1000數字。
先任意指定一個數字要求孩子迅速、正確地找到並用筆畫掉。
如畫去5、10、15。再指定畫去某數前一個或後一個數;
指定畫去某數前或後的奇數或偶數;指定在奇數上打√,在偶數上打×等等。

*計數法。
A要求孩子跳著畫,如 2、 4、 6……到100或到 1000。
B要求孩子倒著畫,如 100、 99、 98……0或1000、998、997……。
C要求孩子按手腕的脈搏計數。

*視物法。
讓孩子先觀察某一物品,如答錄機,一分鐘後復述出物品的特徵,
如外觀形狀、顏色、功能鍵排列等。
也可進一步要求從簡單到複雜,從少到多講出物品特徵的細節。

文 / 翟英  專家 / 張海燕 兒童教育專家 轉載自親子學苑

 


 


22個瞭解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方法


這裡有22個很棒的方法,能讓你瞭解並接近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請你記住,瞭解孩子是幫助他的第一步。

1.抑制自己負面的直覺反應
如果你對孩子做出負面的直覺動作或語言反應,
請試著在反應之前,先聽聽他怎麼說。
如果孩子說:「我再也不要去上學了」,你不該馬上說:「可是你一定得去」,
而應該說:「對你來說,上學最可怕的事是什麼?」
這麼說,正如下一段所描述的,更能表達出你認同他的感受。

2.認同孩子的感受
我曾在《十天內,孩子不再是小霸王》中提過,瞭解你的孩子跟愛他一樣重要。
這點同樣適用於教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所以為了表達你對孩子的認同,或許你可以簡單說:
「我很高興你讓我瞭解這點」或「我瞭解你的意思」。
相信我,你的認同對孩子來說有重要的意義,而且這是他最想聽到的話。
此外,如果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傾向,讓他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可以讓他的注意力更集中。

3.在你說「不」之前,請先想一下
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父母常感受沉重的壓力。
這種壓力常會讓他們倉促對孩子做出反應。
即使你最後的答案仍是「不」,但還是請你試著說:
「讓我想一想,等一下我再告訴你」。
我知道你的孩子現在就想得到答案,
可是放慢腳步會讓你不致於匆促驟下結論而不顧孩子的請求。
如果你停下來想一想,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聲音被傾聽了,
因為你停下來考慮到他的想法。這也能減少親子間的權力鬥爭。
此外,這種方法的額外好處是,你在孩子面前展現了一種放慢腳步的絕佳技巧。
孩子愈是能夠看到你停下來考慮他的想法,
他在處理事情時也就愈能採用這種方式。

4.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你回應孩子的要求時,他會很高興你在考慮時想到他。
我的客戶唐娜練習使用我的策略來對付十一歲兒子傑伯。
當傑伯想到朋友家過夜時,
唐娜就說:「我知道你想到朋友家過夜,可是你奶奶這周末來家玩時會想見你。讓我先跟她說說看。」
如此會讓她壓抑住自己深感壓力的情緒
,而這也是一般父母常對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即刻反應。
最後唐娜並沒讓傑伯在朋友家過夜,但她成功地讓傑伯瞭解到,
他必須在周日晚餐時陪奶奶。

5.避免攻擊孩子的人格特質
如果孩子口出惡言的話,你也不該對他說:
「你這個被寵壞的傢伙,竟然敢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
試著像是說:「說那種話真的很不恰當」。
這個方法能確保你把孩子所說的話跟他的人分別開來。
正如我前面提過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自信心十分低落。
基於這點,你必須避免暗示他本質上就是個壞蛋,
或是讓他因自己的感受而感到羞愧。

6.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影響你
我建議所有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要隱藏起來。
事實上,冷靜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可能是最好的管教方式。
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能讓孩子知道你為何這麼想,
以及你何時很擔心他的所做所為。
這些誠實的意見包括:「我對你所做的事很失望」或
「你故意讓我有錯誤的想法,讓我好難過」。
記住,你是在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瞭解,而不是在攻擊孩子或引誘他反擊。
不論孩子是否認同你的意見都沒有關係。

7.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透過說出自己的感受,能讓孩子知道你的感覺,並幫助他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麼做可以成功地樹立起情緒表達模式。
舉例來說,你可能會說:「我今天工作很不順,我覺得好難過」,
或是「我對自己犯的錯感到很抱歉」。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花太多時間談自己的感受,
孩子可能會無法承受你的情緒(或覺得很無聊)。
另一方面,如果你從來不曾表達自己的感覺,
孩子可能也無法適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8.選擇性地使用幻想很有用
有時開玩笑式的幻想能夠成為瞭解孩子的工具。
如果他非常渴望某樣自己無法擁有的東西,建議他想像一下那樣東西並說出來。
你可以問他說:「如果我們現在停車的話,你會做什麼?」
或「我敢說你很希望你媽這個星期不要出差。
如果她在的話,你想她會怎麼幫你克服你現在的感覺?」

9.問問孩子想改變什麼
若是孩子跟你抱怨某些特定的事,你可以先問問他,然後建議他做些改善。
例如他說:「我討厭音樂課,因為史密斯先生好嚴厲」,
首先你可以問他:「史密斯先生做過最嚴厲的事是什麼?」
然後你可以再接著問他:「你希望老師怎麼做?」
重點是你得瞭解如何透過談話以找出解決之道來幫他。
首先,你得讓孩子發洩他的情緒,然後要他想像一下不同的場景,
建議他不要把話題老是繞著問題打轉,同時也該想想該如何解決。

10.利用幽默感----但不要犧牲孩子
我知道教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是很沉重的負擔。
但並不是每個重要問題都必須解決。
有時幽默感是最能瞭解孩子內心想法的方法。
若是孩子對你咆哮,你可以說:「哇,好痛喔!」
來取代「小姐,別用那種口氣跟我說話!」
你不該說:「你現在就給我整理房間!」
而應該說:「這裡好像正在進行一個大型化學實驗喔!
我是還沒看到任何成品啦,不過大概也快了。」

為了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你甚至可以建議孩子在開始做功課前,
先看一齣他最喜歡的卡通片。
孩子開心會降低你們的緊張關係,也能增進你對他的瞭解。

11.說說自己在當孩子時的趣事
大部份小孩都很喜歡聽爸媽的成長故事。
你可以透過訴說自己童年時發生過類似情況,來處理孩子的棘手問題。
你可以告訴孩子小時候你因遲交作業而跟父母發生的麻煩。
如果孩子發現你跟他一樣也是人,而且你瞭解他的痛苦掙扎,
就會更安心地敞開心胸,跟你討論自己的問題。
只要確定別把所有的對話都變成在談你的童年往事。
如果你一天到晚說:「我知道你的感覺,讓我告訴你我以前發生過什麼」的話,
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而不會逗他開心。

12.在提出負面評價前,先正面讚美孩子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已聽過太多不盡公允的批評了。
在你努力成為一個瞭解與支持的父母之際,
很重要的是必須盡可能地正面讚美與負面批評並用。
例如若是孩子惡作劇卻搞得一團亂,你可以說:
「真是太聰明、太厲害了!不過現在請你全部整理乾淨。」
若是孩子帶著錯誤百出的考卷回家,你可以先針對他做對了哪些而讚美他,
然後再討論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13.承認自己的錯誤
我最好的朋友常說:「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都在墓園裡」。
人只要還活著,就有需要改進的部份。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特別愛聽爸媽承認自己的錯誤。你越是會「犯錯」,
愈為能為孩子建立願意細數自己錯誤的典範。
此外這也能創造出同理心,讓你更能體會孩子的立場與感受。
當你正在與孩子共同努力解決問題時,你可以說:
「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來做這件事?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找出不同的做法?」

14.讓事情單純化
與孩子保持簡短的溝通,會讓他覺得自己更被瞭解。
回答一句話,要比長長的解釋更有用。
孩子通常都很喜歡別人用簡單、直接的答案來解決主要問題。
過於冗長的解釋,可能會讓他產生混淆或覺得很無趣。

15.注意語氣與話語同等重要
有時你說的話不是那個意思,但卻因為你說話的方式可能會有所影響。
即使孩子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
但千萬不要以為他不會細心到注意你接近或是與他相處的方式是什麼。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相當瞭解父母的感受是什麼
。因為當他看著你並對你的語氣做出回應時,事實上根本就沒在聽你講話。

16.從孩子的角度聽到自己的聲音
如果你覺得快要跟孩子發生衝突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難道喜歡他這樣跟我說話嗎?」
如果你不喜歡孩子這麼說話,你可以問你自己,
「我是不是沒弄懂某件事就捉狂?」
在教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時,同樣也請你謹慎小心選擇自己所用的字眼。
留心你在對孩子說話時使用的字眼,因為你對孩子用什麼字眼說話,
他很可能會用同樣的字眼對你。

17.避免引導問題
引導問題,或是引導包括答案的問題,
像是「你一點也不在乎你的功課,對不對?」、
「你難道不想在出門前去換件衣服嗎?」或
「你難道不知道這樣也會把我的行程搞亂嗎?」
這些話都是在責怪,而不是對孩子提出問題。
這是種姿態很高的跟孩子溝通的方式,
而且很容易會讓他不高興,或是得到一個很簡單的「不」作為回答。
而且提出這種問題根本就等於白問。
如果你問孩子:「你現在最喜歡(或最不喜歡)學校裡什麼事?」
就會得到真正的答案。
一個真正有關學校的問題可能是:
「最近你似乎為了數學作業很苦惱,你願意告訴我是怎麼回事嗎?」
兩相對照之下,對於同樣問題的引導式問法則是:
「你知不知道如果你一直不做功課的話,英文就要不及格了?」

18.避免一般性的問題
無論你的孩子是學齡前兒童、或十三歲以下的孩子,善意但是一般性的問題,
像是「在學校怎麼樣?」通常只會得到很簡單的答覆,
例如「好」、「不好」或「還可以」。
通常一般性的問題,只會讓你們的對話無法延續下去。

因此,你應該提出更明確的問題來製造親子有意義的對話。
根據最近發生的事提出問題,像是問問他「西班牙文課有沒有比較容易?」
提出這種問題會比較有用,
因為這個問題補捉到孩子獨特的經驗,而這個經驗對他來說非常深刻,
所以會讓他對你的問話有明確的回應。

19.休息一下,聽聽孩子說話
利用明確的動作來積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像是眨眨眼睛,
跪下來跟孩子一般高,甚至是把頭歪到一邊,表示你正在聽他說話。
這些策略也能讓你停下來真正的傾聽。
當你沒空跟孩子說話時,你可以說:
「我們幾分鐘以後再談。現在我事情正做到一半。」
你必須確定自己沒有分心,同時在做完手上的事情後,
不會忘記撥冗傾聽孩子說話。

20.全神貫注,並重覆孩子所言
重覆說一次你聽到孩子說什麼,並在話中帶出孩子的感受,通常會非常管用。
為了向孩子表達你真的願意瞭解他,
你可以說:「你希望我在你做完功課以後趕快帶你去潔西家,對不對?」
或是「你今天好像很不想去學校」。
這種對孩子感受做出的反應,表示你認可並瞭解他的感受。

21.透過明確的問題以收集更多資訊
若是孩子忘了交作業,你必須瞭解問題出在哪裡。
當你保持冷靜的態度,試圖建立彼此互信的氣氛時,
你可以對他說:「你可以告訴我到底發生什麼事嗎?」
如果這個問題讓孩子願意多講一些,
你可以問他:「老師的什麼反應讓你最難過?」
第二個問題既表示你認同他的感受,也會讓他願意多說一些對這件事的感覺。
孩子的話會讓你得到更多資訊,如此你才能更瞭解到底真正發生了什麼,
以及他對這個狀況的想法。
請你記住,重點是要保持冷靜及不掌控的態度。

22.沉默也代表很多意義
今天大部份的內容都集中在如何透過言語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好讓他覺得被理解。
請你記住,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需要時間與空間來整理思緒,
然後才能夠表達出來。但很多時候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的最好方法,
就是保持沉默。


只要一個微笑,或是一個安慰拍肩的動作,就會非常具有安慰的作用。
當孩子訴說自己有多痛苦時,如果你保持沉默而支持的態度,
等到他準備好跟你說時,會更容易打開自己的心房。

在你持續進行這個計畫之際,請記住以下幾個重點:

*瞭解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看法,以及你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對於認識他來說是很重要的事。

*瞭解孩子能為他創造出安全感,讓他更信任你。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力受限,
而你的理解能讓他覺得自己被賦予了某些權力。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經常被誤解,而你願意瞭解孩子的承諾,
對他來說是很棒的禮物。

*你越是瞭解你的孩子,他就會越願意敞開胸懷讓你幫他。



6個讓你無法瞭解孩子的障礙

1.為了孩子而自責
父母常因為孩子的問題而不當地責怪自己,尤其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父母。
這樣會對自己及孩子都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

我常非常驚訝地從父母那裡聽說,他們會因為孩子有不專心的問題,
而被心理專家或教育專家責備。
我有一群很棒的同事,我希望這種情況不曾發生過。
我相信大部份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父母都會對別人之於孩子的反應特別敏感。
因此,有些父母可能是誤解了他人的反應,並覺得自己被責怪了----
即使別人並沒有這個意思。
我認為任何人(特別是專業人士)因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責怪父母,
都是非常嚴重的無知。
而認為該為此而感到自責的父母,
是在浪費可以花在幫忙孩子的寶貴時間和精力。

2.混淆了注意力不集中與不感興趣
許多苦惱的父母與筋疲力竭的老師常誤以為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這是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我還沒見過任何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對學習新事物不感興趣。
就算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出不喜歡上學的模樣。
但事實上,傳統的課堂教學本來就不適合這些孩子,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無法經由其它方式的學習而得到激勵。

為了肩負起瞭解孩子的責任,
你必須記住他在學習方面的困難是肇因於注意力不集中。
你越是清楚瞭解這個問題對孩子學校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就愈能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
舉例來說,有些孩子可能在上課時無法專心,或是不記得寫回家功課。
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科目表現還不錯,但其它科目卻表現不好。

3.相信透過處罰能解決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很遺憾的是,許多父母與心理衛生專家仍然相信,
只要好好打孩子一頓屁股,就可以讓他們更專心。
不過教訓你的孩子是一回事,處罰他則是另外一回事。
教訓意謂著教導,而處罰則是直接給予負面的後果----
這兩者顯然有極大差異。

有研究顯示,
事實上有許多ADHD孩子的父母比其它孩子的父母使用更嚴格的教訓手段。
我知道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突破許多限制,
所以請你打從心裡就決定以教訓來取代處罰,這會讓你能與孩子更親近。

請你記住要懂得分辨什麼是孩子做不到的事,而什麼是他選擇不想做的事。
為了孩子無法控制某件事而處罰他是很殘忍的事。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並不喜歡惹麻煩,而且我敢跟你保證,
根據我看過的孩子們的眼淚,他們絕不只是為了好玩而會讓自己更不爽。
若有任何人認為處罰可以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顯然是被誤導。
教訓會有些幫助,但處罰只會讓情況更糟。

4.說「只要專心一點就好了」
你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所說的最糟的一句話,
就是「你只要專心一點就好了。」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根據孩子的種種情況,你是在要求他做一件他做不到的事。
對孩子說這句話,你所有的努力只會讓他更洩氣。

5.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當你老板或同伴跟你說「這太可笑了」,或是強調你以為自己很喜歡某樣東西,
其實你根本就很討厭時,你會作何感想?
你可能會把原本想說的話又吞回去,因為沒有人認真看待你的感受。
當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該這麼想」或「我真不敢相信你會這麼說」時,
孩子也有同樣的感受。
重要的是,你必須不再這麼說,同時在對孩子做出上述反應前,
試著從他們的角度看世界。

6.認為孩子既可專心於某些事物,就不可能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無法專注於一般、無聊或重覆的工作,
但卻對某些對他們來說真的很有趣的事超級專心。
舉例來說,像電腦遊戲就非常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力。
永遠吸引力十足的電動玩具提供了一對一的刺激,
而且許多情節始終會讓孩子感到興味盎然。
令人心神搖晃的音效,明亮炫目的燈光,時髦豪華的控制桿及按鈕,
很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請你記住,無論如何,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能對真正讓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很專心,
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較不刺激的事物,
像是午餐過後老師單調乏味的講課聲。


新手父母出版/10天內,培養專注力小孩

 


 

孩子老是不專心、坐不住,不一定是過動兒。父母如何幫他集中注意力?


動起來像脫韁野馬、話匣子打開停不了、做事虎頭蛇尾、常常「神遊太虛」……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免懷疑: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過動兒?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
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
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
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
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
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
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
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過度學習,資訊爆炸
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
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飯,父母卻硬要塞給他一碗,最後他什麼也吃不進去,」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
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
。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洪儷瑜說,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
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
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
「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
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
洪儷瑜感慨。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
「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講時,
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
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嘩。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
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
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
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干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睏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癢、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
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有些感冒藥、抗過敏、
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沈、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專心並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 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
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
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干擾源」。
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
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作息規律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

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週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畫。
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
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
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
家庭生活的節奏盡量有規律、簡單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學後要趕5、6個活動:
去安親班、才藝班、去奶奶家吃飯……,衝衝衝、趕趕趕,
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
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
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
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
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
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
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讓大腦喘口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
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
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是很必要的。

「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議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
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
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
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著有《教出學習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
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
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
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
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
「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
「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
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
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
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唸」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
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
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
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
「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
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
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
。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
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
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
「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
孩子玩得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
她說,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
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
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
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
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
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
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
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101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tchellem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